李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国家分配到珠海格力电器后近5年半的时间里从事压缩机与换热器研发等相关工作。1989 年开始与其本科导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制冷学报》和《压缩机技术》上合作发表论文3篇。1992 年底自费前往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留学,作为国际权威学者Ralph·Webb 教授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 年半,1998 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企业中从事换热器两相流强化传热研究;历任高级工程师、工程部经理和技术总监并参与获得美国专利2项。2004年获University of Maryland 机械学院ASHRAE传热论坛颁发的卓越贡献奖(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2006年从企业辞职后作为“引进教授”归国加入浙江大学能源学院。担任国际SCI源刊《Journal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2007-2016),《ASME J. Therm. Sci. and Eng. App. 》(2016-2020),《ASME J. Solar Energy Eng.》(2020-2021),《ASME J. of Electronic Packaging》(2021-2024),《ASME Open J. Engineering》(2022-2025)的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863项目(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024)、国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浙大部分、国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企业资助的技术研发项目等。 2016年入选俄罗斯政府 “5-100计划”,寒假期间赴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SPbPU (俄国工科排名第一)能源运输学院(Institute of Energy and Transport Systems)任讲席教授一个月;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2020)、铁道车辆热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9-现在),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士ASME Fellow (2012-现在)。
与研究生们一起就学术研究进行讨论交流是李蔚教授工作中最愉悦和最重要的部分。他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浙江大学‘百优’本科毕业论文;硕士生获全额资助录取到麻省理工(MIT)机械系读博士,同时获得国内金额最多的工科奖(5万美元),完成MIT博士与博士后,现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机械系助理教授。李蔚教授指导的18名博士均按期毕业,有14名获得过国家级的博士生奖学金。其中一名博士2013年毕业后直接前往全球百强名校瑞典Lund大学热能系担任助理教授;2017年被评为副教授。2017年毕业的博士生获聘山东大学能动学院任讲师(现为副教授),留学博士生获聘Aerospac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kistan(巴国工科排名第二)任助理教授(现为副教授)。2019年,三名硕士生获国家奖学金,其中一名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全额University Scholarship,2020年10月前往Imperial College London 读博。 2020年,两名博士生分别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岑可法一等博士生奖学金。正指导985高校的15名免试研究生,包括8名博士研究生。
李蔚教授曾被邀请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在全国传热年会中作大会主旨报告,在国际会议中作特邀报告(Plenary 或者Keynote)多次;多次参与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或担任召集人。以2024年为例,参与国际学术会议6次、国内学术会议3次,主要包括:在香港举行的Micro Flow and Interfacial phenomena国际会议(参会者包含6位国内外院士及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宣讲Keynote;在第三十五届国际制冷空调展览会作主题报告;担任第七届传热传质青年学术论坛点评专家;担任第三届亚洲热科学大会Track Chair;在清华大学国际传热会议中担任Track Chair并宣读论文;在洛杉矶举行的ASME 2024夏季传热国际会议宣读5篇论文;在台湾举行的ISTP-34国际会议上作Keynote报告,这是来自国内学者的唯一大会报告,同场报告人包括国际传热学最高奖得主Satish Kandlikar与John Thome。与MIT、Carnegie Mellon、NewYork、东京大学、Lund、Stanford、等大学有合作;与美国Carrier、Wolverine Tube、UTC、日本夏普;格力、海尔、美的、双桦、麦克维尔、金龙等有合作项目;曾前往MIT、Stanford、香港理工、马里兰大学、多伦多大学、NIST讲学。
回国二十年以来,李蔚教授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兢兢业业。发表论文近四百篇(包括作为通讯作者的SCI论文近三百篇,近半收录到传热类TOP SCI期刊或者ASME Journal中,他引6000次)。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模拟、优化设计、软件开发、产品研发等。(1)连续性方程、N-S方程、能量守恒等三个基本原理微分方程都是通过一种介质进出微分控制体(Differential Elemental Control Volume)而推导出来的。流动沸腾两相流是蒸汽和液体两种介质进出微分控制体。李蔚教授于2022年8月在科学院一区论文【Wei Li, Int. J. Heat Mass Transf. 191 (2022) 122827.】里给出了流动蒸汽和液体之间界面处微分连续性方程解析解,进而提出了一个新物理概念“Potential Fluctuation”。这篇论文是由英国主编安排审稿的。四个审稿人都对该论文给与肯定评价(Minor Revision),“Great Achievement. Congratulations!” 提交修改稿, 二天后收到论文录用通知。(2)传统两相流传热系数和流动阻力测试方法是以压缩机作为动力源的压缩机系统。李蔚教授发明了具有先进性的泵循环系统测试方法, 2009年授权了发明专利(有效保护中)。泵循环系统测试方法已经免费被大学和企业广泛采用。 李蔚教授建立了国际知名两相流测试中心, 为国内外主要铜管和空调企业提供商业测试服务。(3)如何界定常规尺度与微尺度沸腾两相流是微纳尺度两相流研究中的首要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学术界为此争论不休。李蔚课题组建立了沸腾两相流常规尺度与微尺度通用临界准则得以完美解决问题,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所归纳出的微通道两相流压降、传热系数和临界热流量的普适关联式自2012年以来被收录进国际权威行业标准手册《ASHRAE Handbook》第五章 “沸腾、冷凝两相流”,沿用至今。此章列出了自1916年到2012年 “沸腾、冷凝两相流”引用论文184篇。在这184篇经典论文中,引用自中国人于国内单位发表的论文仅有四篇,其中三篇由李蔚教授和博士生合作发表。相关研究还被收录到2014年国际传热进展手册“Advances in Heat Transfer, Vol. 43”和2015年英国AspenTech HTFS 的年度报报告;2017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研究生教科书 《Two-Phase Flow, Boiling andCondensation in Conventional and Miniature Systems》多个章节列出其公式并正面引用其研究成果和例题介绍公式运用方法。
2018年7月《Encyclopedia of two-phase heat transfer and flow》历时六年全部编撰完成出版。全书计三部,每部各分为四卷,共5000页,在英国和新加坡同时出版。李蔚教授撰写了全书最后一卷的最后一章《Two-phase Flow and Boiling in Micro/Mini-Channels and Micro-finTubes》。此卷分为六章;除去李蔚教授撰写的第六章以外,前五章的撰写者分别是SCI源刊《Fluid Mechanics and Thermal Science》的主编、法国Toulouse University传热负责人Catherine Colin教授、斯坦福机械系主任Kenneth E. Goodson院士、苏黎世联邦理工热流部主任Horst-Michael Prasser教授和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机械工程系主任Anthony M. Jacobi教授等。
2019年7月中旬,两年一次的美国6th ASME Inter. Conf. Micro/Nanoscale Heat and MassTran. 在大连举行。姜培学院士和李蔚教授担任MICRO/ NANOSCALE TRANSPORT的Track Chair。做大会作报告的有陶文铨院士、赵天寿院士、张兴教授、王如竹教授等;国外学者有陈刚院士、Timothy S. Fisher、Evelyn N. Wang、Shigeo Maruyama、Yogesh Jaluria等教授。从近400篇会议论文中选出约30篇在ASME J. Heat Trans.(浙大TOP SCI)与ASME J. Therm. Sci. and Eng. App.上发表;在这两个SCI学报上论文发表数量第一名是浙大4篇(李蔚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这两个学报上各刊出2篇,共4篇);第二名是一所C9大学发表数量是2篇。
2020年7月中旬, 两年一次的美国ASME传热年会Summer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 Fluids Engineering Divis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anochannels, Microchannels and Minichannels联合举行,参与投稿的会议论文超过一千篇。由于疫情原因,会议改为在ZOOM视频进行特邀大会报告(Key Note)。国际上共有五十多个Key Note,其中国内仅一个。李蔚教授做了题为“Experimental Study of Evaporation 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in Horizontal Enhanced Tube”的Key Note。李蔚教授在ASME J. Therm. Sci. and Eng. App. 发表论文数目排名2020年度第一。博士生参加二大数值传热国际会议之一的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宣讲数值模拟论文,连续二届(ASCHT2021和ASCHT2023)获得‘Best Paper’。
2022年2月, 李蔚教授回国担任浙大博导后, 指导的首届博士研究生(2013年博士毕业),受聘浙大电机学院担任“长江学者”长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