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方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本科,哈佛大学博士,博士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十二五重大专项艾滋病疫苗”首席科学家, 973首席科学家。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于晓方教授曾任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973计划)评审专家、“十二五重大专项”传染病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组部评审专家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早在90年代于晓方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就开始了艾滋病疫苗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广西等地的艾滋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在百色市和凭祥市同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吸毒人群艾滋病临床队列,对该人群中感染HIV-1的亚型进行种系发育分析,确定了中国的主要流行株为B/C重组,相关文章发表在《Lancet》上。
在此基础上,于晓方教授的研究团队构建了中国第一个艾滋病的DNA疫苗和MVA疫苗。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针对于我国艾滋病病毒流行株的HIV-1疫苗,2004年11月作为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的首个艾滋病疫苗进入I期临床研究;2006年该疫苗第一个完成了I期临床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I期临床试验表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同时能够在人体产生较强的针对HIV-1特异性免疫应答;2007年4月20日成为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的首个艾滋病疫苗进入II期临床研究。第一个完成了中国II期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
于晓方教授近10年来从美国NIH为中国吸引了200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将广西纳入世界HIV临床研究基地,使广西成为世界艾滋病毒疫苗试验网络(HIV Prevention Trials Network,HPTN)和艾滋病毒预防试验网络(HIV Vaccine Trails Network,HVTN)网络成员,成为中国首个进入II期临床研究的艾滋病毒疫苗临床研究基地。
于晓方教授多年来围绕"肿瘤相关因子与重大疾病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首次发现肿瘤抑制因子cullin5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肿瘤相关因子的全新机制,代表性文章发表于Science;首次报道胞嘧啶脱氨酶(APOBEC3)与肿瘤的关系,代表性成果发表于Hepatology;于教授对乙肝病毒相关肝癌中,乙肝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深入的研究,代表性成果发表于Cellular Microbiology、J Virol.等杂志;同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调节起重要作用的抗肿瘤靶蛋白有深入研究。
教育经历:
1978年9月-1983年9月 中国 北京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学士学位
1983年9月-1985年9月 中国 北京癌症研究所 肿瘤免疫硕士专业学习
1985年9月-1990年7月 美国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逆转录病毒专业博士学位
1990年9月-1993年9月 美国 哈佛大学艾滋病研究所 逆转录病毒专业博士后
工作经历
2015年-至今 中国 浙江大学
2000年-至今 中国 中国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协会顾问
2002年-至今 美国 美国华裔医学科学家协会 (NSMS-CAA) 理事
2004年-2010年 美国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终身教授
2003年-2008年 中国 浙江大学客座教授
1998年-2004年 美国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1993年-1998年 美国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
本团队长期招收博士后、博士、科学硕士,欢迎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