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基本信息
  • 搜全文
  • 搜全文
  • 搜基本信息

相关教师

换一批
:2025-01-03
:19845
陈勃杭 博士
百人计划研究员(文科B类) | 博士生导师
二维码
  • 紫金港校区哲学学院535
    • · 科学的历史和逻辑(生物科学为主,兼及简单的物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活力论和达尔文主义)
    • · 哲学史(19世纪末哲学的转向:逻辑经验主义、新康德主义、早期分析哲学、早期实用主义、早期现象学、存在主义等)
    • · 实践哲学:人文问题
    • · 数理逻辑:计算理论

我在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取得理学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比利时根特大学(Universiteit Gent)哲学和道德科学系,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以下是我展开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哲学都作为一切知识之总和存在(爱智慧)。然而,诸多科学在19世纪从哲学中分化而出,取走了其大部分血肉,导致哲学出现了严重的身份危机。到了20世纪初,在数学/逻辑学和科学之外,哲学似乎还能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对既有知识进行分析批判(逻辑分析),另一个是阐发人文理想,寻找新的“应该”(实践哲学)。不过,在全世界的学院哲学中,这两类哲学均不占主导地位;相反,主流认为,哲学和其它科学一样,有属于自身的独特问题。我支持逻辑分析和实践哲学,反对主流声音。在这样的哲学观影响下,我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类:(1)对具体知识的理论和概念演进进行梳理(现阶段主要关注生物学活力论和演化论,兼及若干物理和社会科学主题,之后会特别关注数理逻辑中的计算理论);(2)实践哲学;(3)哲学史

此外,我特别关心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并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制定了1到2年的通识知识大纲,涉及领域涵盖数学/逻辑、科学基础(尤其适用于学院意义上的文科学生)和人文知识(适用于学院意义的理工科学生)。详情请见“通识教育 & (新式)哲学专业前两年课程初步安排”和“个人网站(bohangchen)”。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